欢迎访问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中心首页 | 中心简介 | 心闻动态 | 教学科研 | 心理百科 | 关工委 | 社团活动 | 咨询预约 

心理常识

    珍惜机会,迈好入学第一步——寄语新同学

    发布时间: 2008-09-11 浏览次数:【关闭页面】 【返回首页】
      亲爱的同学们,走过似火骄阳,经历大浪淘沙,带着梦想和激情,你们来到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在中外历史中追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大学中探寻知识的兼容与创新。笃志博学应该是你在大学生活中的新追求。“团结奋进、治学严谨、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职医精神也将引导你们做一个真正的职医人。沐浴在严谨求实的校风中,各位同学请认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到大学来做什么?到了职医来做什么?第二,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同时,我们也向新同学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供同学们参考。
     
      适应环境,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
     
      同学们从中学升入大学,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虽然大学与中学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大学有自身的特点: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与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变化;大学生更强调的是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以及生活与管理的自理性、自律性。希望大家一进学校,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使自己尽快步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才好。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文化知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若干年后,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会是国家与社会的栋梁之材。你们的老师、家长和社会都会对你们寄予厚望,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党中央提出的建成“小康”与“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我国现代化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肩上。为此,大家能否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直接关系你们自己的前途,并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一定的意义及影响。
      
      珍惜时光,充分利用上大学的机会
     
      大学生必须珍惜美好时光,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读书不是目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学习、生活与实践活动等,逐步学会:做人、做事、交际、生活、自求心理平衡、自重、自爱、自律与自我保护;更要学会自觉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取、提高与自我完善。大多数大学生是能够自觉地从这些方面努力与发展自己,但也有极少数人到了大学后,不思进取,缺乏自觉和自律,过分强调了以我为中心,甚至坚持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自我封闭或放任,不善交际,性情孤傲,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上大学的机会,浪费了不少宝贵时光,甚至平时不努力,考试时去作弊,做违反校纪的事。此类行为虽非主流,仅是个别或极少数人所为,却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希望大家入学后,虚心向老同学学习优点,对大学校园里的不良倾向与行为应引以为戒,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成为道德高尚和精神文明的表率,使自己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先行者,这才不愧对社会主义大学生的称号。
     
      德才兼备,健康发展自己
     
      成才的根本问题是做人的问题,即怎样做个好公民。可以说,道德是做人之本,也是民族团结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无数事实说明,道德意识的强弱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所谓道德,它是国家在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人们公认的调整社会上人们相互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们辨别是非、真假、美丑、善恶与荣辱的标准。它包括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调整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集体及社会大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道德规范;调整人们在从事一定职业活动过程中有关人们之间利益的职业道德规范。三者密切相关,互相渗透,统一构成全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不管哪一种道德规范,尽管具体内容与要求各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强化责任意识。它要求人们在实现或维护自我正当利益时,不得损害他人、集体与国家利益。具体到每个人,就是在家庭中应成为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一员;在社会上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好公民;在学校、在单位成为好学生或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好职工(成员)。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的人们都能相互尊重与爱护,相互正确对待与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的每个家庭、每个单位乃至社会才可能实现和谐相处与健康发展。实践也证明,入大学时同学们的起点大体不相上下,学校的客观环境相同,但到毕业时,有些同学的素质差距会很大。这只能说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最后,祝愿大家一入大学就有个良好的开端,有个好的心态与理想追求,千万要百倍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并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宝贵时光,为自己今后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打下良好和坚实的基础。时刻以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书写自己的人生历史,努力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决不辜负家长、老师与社会对自己的期望。

    上一条: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咨询

    下一条: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1)